华幼:这,是谁的豆荚
光秃秃的架子上,零星挂着几个长长的豆荚,这是谁的豆荚呢?孩子们在长廊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:“是毛豆吗?它看起来好像有点毛毛的。”“好像是蚕豆,它长得特别大。”“哈哈哈哈,蚕豆怎么会长那么高。”……“你们记不记得以前这里有什么呀?你们再看看,这个豆长在哪里呀?”我也加入了讨论,试图唤起孩子们的一些回忆,可是看着光秃秃的藤蔓和架子,他们什么也没想起来。
《指南》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,引导幼儿通过观察、比较、操作、实验等方法,学习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,于是我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“我们要怎么才能知道,这是谁的豆荚呢?”之后,幼儿便自由分组展开调查。
在老师和保育阿姨的帮助下很快就搜索到许多豆类的相关图片,从颜色、形状、大小、生长环境等一一比对下来,并没有找到匹配的豆荚。
种植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获得种子。豆荚长在这么高的地方,要怎么摘下来呢?几个小朋友围着周围跑了一圈,在西操场找来了油桶,挪动了好几次放在了豆荚的下方。韩芸心说:“颜博文最高,让颜博文爬上去。”颜博文跳上油桶,踮起脚尖,伸出手,“不行,够不着。”惠跃芃:“这里有树枝。”说完,他捡起一根树枝递给颜博文。“不行,还差一点点。”“我再找一根长一点的。”孩子们四处寻找,没有找到更长的树枝。韩芸心:“我们可以用砖头把颜博文垫高一点。”“砖头要放平,不然要摔跤的。”孩子们齐心协力,铺了两层砖。颜博文再次爬上油桶,踩着砖头,挥动着手里的树枝,终于把豆荚“打”下来了。“掉下来了!”“在这里!”“再来一个!”孩子们兴奋地喊着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豆荚一探究竟。“好硬啊,根本打不开。”“它摸起来好毛呀。”韩芸心试着用脚踩,唐烨昕试着用力敲,惠跃芃试着用砖头砸,费了好一番功夫,终于把豆荚掰开了。“你看这种子是黑色的,好硬啊!”孩子们将剩下的豆荚带回了教室,与同伴分享,对比组的小朋友摸着豆荚硬硬的壳,也确定地说道“这跟我见过的所有的豆荚都不一样”“这也太硬了吧”。分享过后,种植组的小朋友听将种子种在了自然角里。它会发芽吗?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吧。
观察组能做的事情只有,等……由于带着任务,所以观察组的小朋友,每天都会坚持到长廊下看一看。直到这一天,他们在二楼的窗边发现,光秃秃的藤蔓上悄悄长满了淡紫色的花苞。这时候有小朋友想起来,“这是紫藤!”所以这会是紫藤的豆荚吗?对比组的小朋友获得线索,立刻搜索了图片进行比对,发现十分相似。
一切都在有序推进,但突如其来的疫情,给孩子们的上学时光按下了暂停键,而植物们却悄悄发生着变化。停课两周再次入园,孩子们惊奇地发现长廊上的紫藤全部盛开了!而自然角的种子也悄悄发芽了!种植组的小朋友发现,这个种子长出的叶子十分特别,它们两片叶子对齐了长,“就像一对翅膀”,“最前面会有一片单独的”,他们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。观察组的小朋友发现,紫藤开出了长长的花串,也长出了许多叶子,紫藤的叶子也是两片两片对齐了长的。两组小朋友相互交流了自己的发现,对比了叶子的形状、生长的特点,初步确定,这些叶子来自同一种植物——紫藤。
一个问题、一个需求、一种兴趣都是学习的开始。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视角看待他们的活动,让幼儿自己去质疑、反思、探索,陪伴他们发现惊喜、解决问题,不断获得新的经验。纵观整个活动,孩子们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出发,分组合作、自主探究,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与大自然的交互中感知、体验、表达,最终收获成功、自信与快乐。




用户登录